泰語是一種復雜的多元化的混合體。泰語中的許多詞匯來源于巴利語、梵語、高棉語、馬來語、英語和漢語。泰語,也稱傣語、暹羅語,是傣泰民族的語言,屬于東亞語系(漢藏語系)傣泰語支。全球有約6800萬人口使用泰語,主要是泰國、老撾、緬甸東部及北部、越南西北部、柬埔寨西北部、中國西南部、印度東北部的傣泰民族使用。
隨著一帶一路進程不斷深入,大力實施“創(chuàng)新引領、開放崛起”戰(zhàn)略,我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日益密切,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,國際交流合作成效顯著。中泰兩國之間政治、經(jīng)濟和文化交流日益增強,隨之而來,關于泰語方面的翻譯也不斷增多,做好泰語翻譯需要注意的五個方面都有哪些?
一、泰語翻譯與中文拼寫與發(fā)音區(qū)別不大
從一方面看的話,泰語是很好學。因為它只有元音和輔音,而沒有另外的文字,就是說它的元輔音相拼便是文字,即拼音文字。這和中文區(qū)別很大,因為中文除了拼音外還有文字。相比之下,泰語就比中文簡單的多。另一方面,有人說泰語的文字很難寫,其實還好,因為畢竟就那么些字母,練習一下就可以了。最難得就是泰語的發(fā)音了,因為泰語的很多發(fā)音,中文都沒有,所以對于我們來說會有難度,不過不僅僅是我們,所有外國人都不能發(fā)很標準的泰語。
二、中文與泰語翻譯語法區(qū)別不同
1、漢語的語法是:主語(+定語)+(+狀語)謂語+賓語(+定語)(+補語),謂(語)前(面的修飾語)為狀,謂(語)后(面的修飾語為)補語,的定地狀得后補。主語、謂語、賓語、為主干,是關鍵的部分;定語、狀語、補語為枝葉,可無可有;哪是主干,哪是枝葉,要分清楚其重要性、位置及標志性的詞匯。從位置上看,謂語前面的修飾語為狀語,謂語后面的修飾語為補語。
2、泰語的語法是:主語(+定語)+謂語+賓語(+定語)(+狀語或補語)。主謂賓同漢語;定狀補要后置,即定語、狀語要放在中心詞(被修飾的那個詞叫中心詞)的后面。泰語把狀語與補語,統(tǒng)稱為“謂語修飾語”。
三、保存共比喻意義,改換共比喻形象
有些泰語比喻在漢語里存在同樣的意義,但形象卻不同。如果直譯成漢語,不僅不符合漢語的習慣,聽起來還很別扭,為了使譯文通順易懂,形象生動,翻譯時可根據(jù)中國文化習俗,保存其比喻意義,改換其比喻形象。同樣,有些漢語比喻,如果直譯成泰語,也不符合泰語的習慣,也需要改換其比喻形象。
四、泰語在文化背景作適當?shù)年U釋就行
在翻譯泰語中時,常會遇到在其文化背景下的一些語句。比如,當交談者得知某外國朋友快要結(jié)婚時,會問到:“你什么時候請吃喜糖啊?”這時譯員在將原話翻譯完后,應向?qū)Ψ阶鬟m當?shù)年U譯:“請吃喜糖,就是結(jié)婚的意思,既忠于原文,又可使雙方的談話富有親切感。
另外,在翻譯漢語的歇后語時更應如此。如:“小蔥拌豆腐——一青(清)二白?!睕]見過豆腐,沒吃過小蔥拌豆腐的外國人,就很難理解這句歇后語的深刻含義,因此在翻譯這句話時,可以稍微向他們描述一下豆腐的特點。
五、保留原文其內(nèi)容,根據(jù)實際改變其表達形式
在翻譯泰語時,如果直譯不能圓滿地表達原義時,可保留其內(nèi)容,改變其表達形式,尤其是在翻譯泰語諺語或成語時更應這樣。有些諺語直譯為“兩個意見要比一個意見好”。意思雖然表達出來了,但缺乏諺語的味道,不如譯成“三個臭皮匠,勝過諸葛亮”,這樣既忠于原義,符合漢語的習慣,還具有諺語韻味。同樣,漢譯法時,譯員也可根據(jù)對方國家的文化習俗,適當使用對方所熟悉的典故、成語,也會使口譯顯得更加親切生動。
以上就是海歷陽光翻譯就做好泰語翻譯需要注意的五個方面的介紹,如果您有泰語翻譯的需求請聯(lián)系我們,海歷陽光翻譯將竭誠為您服務。